AI藝術品殺入拍賣行 價值形同「買名牌包包」?
AI創作近年在藝術品市場並不罕見,過去亦有多個作品於國際拍賣會上公開拍賣。2018年10月,佳士得首度拍賣由法國藝術團體 Obvious所創作人工智能藝術品《Edmond de Belamy》,最終以432,500美元(折合約港幣337萬)成交,超估價逾45倍,引起藝術界一片嘩然。
隨着這些非人類創作的藝術品公開拍賣出售,或許有人會好奇所付出的金錢所購買的究竟是藝術品,還是AI科技。
當日後更多AI藝術品被拍賣,其價值又應如何鑑定?(Getty)
self portrait (as a physical medium)
oil on canvas / pallette, 34×22, 2019— Edmond de Belamy (@edbelamy)
這個首次被公開拍賣的AI藝術品,是利用了「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AI技術,來訓練機器學習繪畫。Obvious成員之一的Hugo Caselles-Dupré解釋,演算法由兩部分組成:生成器(generator)和鑑別器(discriminator)。他說:「我們將15,000張十四世紀至二十世紀肖像畫的數據輸入,生成器會逐漸學懂產生畫風類似的肖像畫,由鑑別器判斷到底是出自生成器還是人類畫家手筆。目標是要騙到鑑別者以為生成器產生的畫像都是真人所畫。」
「這標誌著 AI 藝術將踏上世界拍賣舞台」,佳士德在新聞稿中說。組織該次拍賣的佳士得專家Richard Lloyd表示:「人工智能只是對未來藝術市場產生影響的幾種技術之一,儘管現在預測這些變化仍為時過早。」
2019年,倫敦蘇富比亦拍賣了另一件AI藝術作品,就是由藝術家Mario Klingemann創作的《Memories of Passersby I》。作品於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日拍登場,估價30,000至40,000英鎊(折合約港幣30至41萬),最終以40,000英鎊拍出。相比佳士得拍賣的史上首件AI藝術品引來大量報導,這個作品顯得相對沉寂。
此一藝術裝置是由一個內置人工智能系統的木櫃子和兩個屏幕所構成,屏幕會顯示出男人或女人的面孔,一個接一個。這些肖像看上去五官扭曲,頭髮模糊,類似英國畫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畫風——但它們實際是由櫃子裏的「機器大腦」創造的。
近年,不少藝術家都有參與利用AI進行創作。(Getty)
由於Klingemann長期使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進行藝術創作,被視為是該領域的先驅。其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巴黎龐比度中心等地方公開展出。2018 年,他的其中一幅作品 The Butcher's Son更獲得了英國「流明獎」(The Lumen Prize),這也是AI生成藝術作品第一次獲獎。
價值形同買名牌包包?
對於AI藝術拍賣,或許有人會好奇購買的究竟是藝術品的美學成份,還是AI人工智能的技術含量?我們又應該如何審定這些「非人類創作」作品的價值?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兼藝術與AI實驗室主任Dr. Ahmed Elgamma認為:「AI藝術的鑑定與普通藝術品無異,可能需要視乎作品、創作者的名聲、市場價值等。」總括而言,藝術價值向來就是個充滿爭議的話題,許多批評家和書本也不時為此深入談論,認為AI藝術同樣會面臨相關的爭議。
Elgamma說,若談論到自主人工智能的藝術品的話:「其價值主要是出於好奇,買家認為這是嶄新和新潮的東西。」但這與人們購買如畢加索等傳統藝術家的作品不同,因為這些藝術家通常都有有限的藝術生涯、為數不多的作品,而且作品亦可能有朝一日會消失,所有這些都會刺激相關作品的價格。而AI作品則是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所創造,「價值如同購買一個名牌包包,需要視乎諸如製作的數量等眾多因素。」
AI藝術品的價值鑑定,或許與傳統藝術品無異。(Getty)
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技術哲學博士洪靖則認為,同樣的問題亦可以用在人類身上。他反問:「我們付錢買一幅藝術作品,究竟是為了購買那個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還是支持那位創作的人類藝術家?」
洪靖表示兩者皆有可能,雖然有人會認為我們不太可能將一個人類藝術家買回家,但卻可以買一部AI機械人或人工智能系統專門為我們創作。惟他指出:「事實上,這個差異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中世紀晚期或文藝復興時期,有許多畫家其實專屬某個貴族,專門為他們創作。」如今,普羅大眾其實亦早就購入某些 AI 在幫我們創作了,比如手機中的修圖APP,甚至內置相機本身,都能透過運算自動幫我們生成一幅供光影氛圍俱佳的相片。
故此,洪靖重申:「既然什麼是藝術,端看人類如何定義,那麼為了什麼付費,也就看付費者重視的是什麼了。」
藝術質量受質疑
雖說如此,但在AI作品已登上拍賣會的今天,其價值受到質疑。例如,法國藝術團體Obvious的作品利用了藝術家所寫的演算法,而且該畫作的人為干預成分過大。有人批評創作團隊從人工智能系統於不同時間生成的大量畫作中挑選出一幅,再將其打印出來,裝裱在金色畫框中,包裝成大師級作品。
至於Klingemann,情況頗為不同,演算法本身才是藝術作品,因為屏幕上畫是不斷出現又消失的。正如他本人所說:「《Memories of Passersby I》和以往拍賣的 AI 藝術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一件具體的藝術作品或者畫作,它有大腦,因此,它是『自我生成的』。」
當AI科技融入藝術創作,未來的爭議也許會更多。(Getty)
「當然,我相信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器智能正在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並開始挑戰我們認為是人類獨有的一些能力」Klingemann 補充表示:「就像當代藝術家必須添加與他們時代的對話相關的東西一樣,拍賣行必須對這些新的創作和要求作出反應和迎合。」
撰寫《機器比人有創意嗎?》的英國歷史學者Arthur I Miller,亦對相關問題亦提出了連串質疑,他問道:「AI 藝術提出了很多問題。首先,除了新奇以外,它是否具有更多價值?最近機械人藝術家 Ai-Da 得到了大量目光,但很少有人提及它生成的藝術質量。我們如何評估 AI 藝術?我們應該採用與人類藝術相同的標準嗎?」
隨着未來有更多的AI藝術品投入藝術品市場,相信更多的類似問題會浮面。目前,AI藝術似乎仍然屬噱頭居多,長遠需要更多的討論和探索。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