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顛覆藝術:當AI藝術家也出國辦畫展
10月下旬,AI機械人藝術家Ai-Da的作品在埃及吉薩金字塔(Giza Necropolis)旁邊展出,作為Art D’Egypt 的平行藝術項目的一部分。這除了是擁有4000多年歷史、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築史上首次的當代藝術展,也是AI藝術的第一次。
Ai-Da的其他作品亦同時在首都開羅歷史悠久的市中心舉辦個展。當AI機械人能以藝術家身份從事創作、舉辦展覽、參與會議等,未來或會對藝術市場發展帶來不少的衝擊?
Ai-Da展出的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座2米乘2.5米的自畫像雕塑,名為《永恆的謎題》。這位機械人藝術家是次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主題是探討再生和重生,尤其是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所引發的爭論。它擔心這類問題對人類子孫後代造成不可逆轉的干預,鼓勵公眾就相關問題持續討論。
這個擁有如真人臉孔的藝術家機器人,由經營畫廊的 Aidan Meller於2019年構思並由英國 Engineered Arts制造,而其繪圖臂則是由兩位埃及電腦科學家Salah Alabd和Ziad Abass設計和編程的。Ai-Da的命名,一方面是向英國19世紀女性數學家、史上最早的程式設計師勒芙蕾斯(Ada Lovelace)致敬,另一方面則向世人宣告其為機械人,卻能結合熱情、表達力和想像力的特殊意義。
如真人大小的機械人藝術家Ai-Da,是由人工智能驅動,具有繪畫、雕刻、做手勢、眨眼和說話技能。除了暴露的機械手臂外,它被設計成有仿人體的頭部和身體、一把女性的聲音,還可以穿着各式服裝及配戴假髮。
至今,此一AI藝術家除了舉辦展覽、作品經拍賣、以藝術家身份出席會議外,還能創作自畫像。這除了反映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廣泛涉足藝術領域,亦多少證明AI機械人有能力成為藝術工作者。這不禁讓人要問,未來人類藝術家會否被AI機械人或AI技術所取代?
Ai-Da曾於2019年為英國藝術家Sadie Clayton畫人像畫。(Getty)
創作者 + AI = 新的創作單位?
就以上的問題,《香港服务器》分別和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兼藝術與AI實驗室主任Ahmed Elgamma博士及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技術哲學博士洪靖了解過。
Ahmed Elgamma表示,AI技術近年的確在藝術界的應用變得越來越普遍,不少藝術家也會利用到人工智能來創作,還有不少人在致力將自動化人工智能更廣泛的參與到藝術世界,如令AI科技能真正創作藝術等。
Elgamma認為,AI科技對藝術界的影響,猶如19世紀的相機。(受訪者提供)
其AI實驗室團隊曾創立名為「AICAN」的藝術展位,他們將數百年西洋藝術史的圖像輸入,並要求人工智能系統必須創作出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作品。在藝術史中吸取不同時代的美學與風格,同時又保持新鮮的創造能力。Ahmed Elgamma直言:「我們當時將這些作品供別人參觀,他們均無法分辨出哪些是由AI創作或是人類創作。」
洪靖則認為,AI 對藝術的影響大概可分為兩個層次。表面上,是AI將會挑戰大眾甚至人類藝術家對「何謂藝術」的看法。他以一個情境向記者解釋:「試想像有一件或多件作品在藝術圈獲得高度評價,或在美術館中獲得觀眾的喜愛,但事後大家發現藝術品原來是由AI創作出來。」他認為若此事發生,勢必衝擊到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藝術的定義,甚至拓展藝術的邊界。
AI 顯然比傳統的畫筆或雕刻刀更有主動性,也更令人意外。(Getty)
洪靖認為另一個比較深層的影響,是讓人們重新想像創作者與創作工具(如畫筆、顏料、雕刻刀)之間的關係。他說:「藝術的產出,目前的主流觀點就是『創作者利用其創作工具來表達其想法或意念。』」換句話說,創作工具本身是非常沉默且被動的,僅僅只是個中間物(intermediary)。
然而,AI 顯然比傳統的畫筆或雕刻刀更具主動性,也更令人意外,甚至就連編程者有時也不知AI為何會創造出眼前的作品。洪靖表示,問題是我們似乎又很難說 AI 是獨自創作,「因此許多使用 AI 來創作的藝術家,會稱他們的 AI 是夥伴,而不僅僅是工具。」他補充,這種「團隊」感,其實暗示了一種比較好理解的創作方式,即把「創作者」和「創作工具」加起來視為一個新的創作單位。
洪靖認為AI藝術,是讓人們重新想像創作者與創作工具之間的關係。(受訪者提供)
洪靖認為這也可以回過頭來用於理解傳統的創作過程,他舉例說:「比如 Jackson Pollock 的滴畫,究竟是他全靠一己之力畫出來的,還是由稀薄油漆的黏性、或是綁線鐵罐的擺動所造就?」
無法取代人類 「如19世紀的攝影機」
目前,不少藝術家對AI科技仍顯得抗拒,部份或許擔心未來有天甚至被科技所取代。不過,Ahmed Elgamma認為,長遠而言相關科技依然無法取代人類藝術家。他解釋:「藝術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我們喜歡某件藝術是因為背後有人構思和創作,透過這件藝術品向別人表達一些訊息和想法。」簡言之,無論透過什麼科技如人工智能、攝影機等,背後創作的總是人類。
他指出,AI創作的並非藝術而僅是圖像,只是將一些美麗的元素放在一起,惟藝術創作是一種表達方式,這遠超目前人工智能所能及。他指出藝術家可以利用任何科技來創作,亦可以是任何形式,可以是油畫、雕塑、電子形式等,
而AI將會成為一種主要的創作藝術的方式,正如攝影機於19世紀所創造的,其後在20世紀被廣泛接受作為一種藝術形式。
AI科技的影響,或許就如19世紀時相機面世一樣?(Getty)
過去3年,其AI實驗室研發的平台Playform,為不少藝術家提供AI科技,讓他們能在不懂編程的情況下利用程式創作。他指出:「我們發現許多藝術家也喜歡使用AI,因人工智能為他們提供許多新鮮的想法、方向和啟發。他們從中可以萌生起更多的構思和創作。」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來看,洪靖同樣認為這個問題不用太擔心。他解釋:「首先,比較現實的原因是,為了避免被取代,人類多半會試圖重新定義藝術,來為自己在那個領域找到價值和空間。」情況如像工業革命以前,大眾會把許多手工活視為某種技藝或技巧,但現在鮮少有人會有類似看法——既然機器能做,那就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藝。雖然短期內,有些人可能會被取代甚至失業,惟長遠而言,工業革命帶來更多的職位,也讓人類發展出更多過去沒有的技藝或技巧。
或許「人類+技術」才應該被視為創作的單位。(Getty)
其次是,人類其實和創作工具的關係一直都是「合作」,不管那個創作工具是簡單的畫筆、雕刻刀,或是演算法與 AI,「人類+技術」才應該被視為創作的單位。他表示:「嚴格說來,沒有什麼純粹的 AI 藝術家,也沒有純粹的人類藝術家,有的是『人類+AI』這個藝術創作『體』(assemblage)。」既然沒有純粹的任何一方,也就沒有什麼取代或被取代的問題。
洪靖總結道:「我傾向認為藝術的新世界會被打開,但這取決於我們能否採用『人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避免藝術裡的人類中心主義,並敞開雙臂迎接更多的可能性。」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