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爆这香港喜剧之王(不是周星驰)
说起港片的「喜剧之王」。
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周星驰。
其实早在周星驰之前,还有一位初代「喜剧之王」。
他就是许冠文。
年轻影迷或许对他感到陌生。
这不奇怪。
即将年满八十的许冠文,近年作品不多。
而不久前他再次成为了焦点——
获颁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实至名归。
此外,他还是第一位金像奖影帝;
香港演艺人协会的第一任会长。
被黄子华尊称为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他所打造的「许式喜剧」,更是港片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等身的荣誉,足见许冠文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今天,鱼叔就来聊聊这位「喜剧之王」——
许冠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港片双星闪耀。
许冠文之于香港喜剧的意义。
就如同李小龙之于香港功夫片。
1974年,许冠文成立了「许氏兄弟电影公司」。
同年自编自导自演了首部电影,《鬼马双星》。
谁也没想到。
这部处女作直接打破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
由此开启了「许氏喜剧」的黄金时代。
此后连续五部电影,均成为香港地区的年度票房冠军。
许冠文不仅是票房爆款制造机。
还真正意义上掀起了「市民喜剧」的风潮。
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打工人的代言人。
通过他们的打拼来反映社会民生的艰苦。
笑点来源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
包含着强烈的讽刺与反思,以及对市井平民的关怀。
这些「许氏喜剧」切中了时代的脉搏。
在全港引发极大的共鸣。
屡创票房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地区经济腾飞。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底层的打工人沦为一颗颗螺丝钉。
还有另一部分人,在赚到钱的同时放纵享受,空虚迷茫。
「许氏喜剧」出现得正逢其时。
它们既是彼时香港社会的真实写照。
也满足了港人寻求心理安慰和情感发泄的需求。
《鬼马双星》的背景正是七十年代初香港社会的「股票热」。
有大把打工人想着靠投机一夜暴富。
其中最经典的一段对白,借老千之口道出底层市民的心声:
「勤力就可以发达吗?你不看看新界的牛。发达的人是坐着不用做的。」
因此票房也大获成功。
后来的《半斤八两》算是《鬼马双星》的「升级版」。
设定上几乎是一样的——
奔波忙碌的底层打工人,对天降横财的憧憬,还有日常生活的琐碎。
只是《半斤八两》进一步显现出「许氏喜剧」深刻的一面。
在自嘲的同时,批判了赌徒心态,影射香港社会的急功近利。
在嬉笑怒骂之余,还加入了精彩的动作戏。
掀起港片「动作喜剧」的潮流。
尤其是那段厨房打斗,成为了港片的一大名场面:
香肠,鱼头,马勺,厨房内的道具被当作了各种武器。
再后来的《卖身契》,关注的是香港娱乐圈边缘的龙套演员。
揭露圈内剥削与压榨的乱象。
《摩登保镖》解构了人们印象中警察的正面形象。
以夸张的手法,直指资本和权力对人的异化。
最典型的是片中这一段:
许冠文饰演的保安主管,训练学员们开车,让他们强行记住一套口令。
学员们就像被输入了指令的机器人。
到了真正的考场,他们不懂变通,依照口令。
直接把车撞进了海里。
在来年的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
许冠文凭借这部电影,成为了首位「金像影帝」。
无论是票房还是影响力。
「许氏喜剧」几乎垄断了七十年代的港片市场。
传递着逆境中求生存的草根精神。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许冠文的创作也遇到了瓶颈。
他最后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停留在1992年的《神算》。
这一时期的「许氏喜剧」,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上新意渐无。
也不再是市场的宠儿。
最根本的原因就四个字:时代变了。
九十年代的港人不再为温饱忧愁。
反而陷入了对前途和身份认同的焦虑。
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恰好击中了港人的迷茫。
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没心没肺地大笑。
也盖过了「许氏喜剧」的光芒。
1991年为筹备善款而拍摄的《豪门夜宴》。
片中许冠文和周星驰有一段抢鸡头的戏,被视作两代「喜剧之王」的交接。
许冠文作为一代「喜剧大师」,虽然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许氏喜剧」的创作理念和拍摄手法,也影响了无数后辈。
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重在表现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许氏喜剧」一脉相承。
在群星闪耀的港片黄金时代。
许冠文和他的「许氏喜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喜剧正名。
他让喜剧超越了消遣娱乐的表面价值。
观众得以从喜剧中,窥见众生冷暖,世间百态。
这样的「市民化」喜剧特征,与许冠文少时的穷苦经历密不可分。
1942年,许冠文出生于广东番禺。
八岁随父母移居香港地区。
刚搬来时,一家人住在钻石山,生活条件非常困苦。
穷到什么地步呢?
那个时候如果看见运米的货车经过。
他就会和弟弟许冠杰,用螺丝起子刺破米袋。
然后端着盘子跟在车后面接米,否则只能饿肚子了。
困苦的童年,让许冠文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在最困难的时刻他总是会想:不可能比小时候更差了。
读到大学三年级,许冠文身无分文。
恰巧当时弟弟许冠杰被TVB请去唱歌,报酬不菲。
许冠文就让弟弟给自己介绍一份工作。
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给TVB策划一场中学生问答比赛。
许冠文通宵赶出一份方案。
第二天就把计划书拿了出来,惊呆了主管。
TVB惜才,直接请许冠文来负责这次问答比赛。
问答比赛过后,许冠文就留在了TVB工作。
他被分到了《欢乐今宵》节目组。
其实许冠文更愿意做一些严肃的新闻报导。
因为他长得很斯文,又戴着一副眼镜,像个知识分子。
可却被迫走上了喜剧之路,也算阴差阳错:
「命运就是这么巧,我每天晚上都望着天在想笑话我,本来不会的。」
许冠文专门给《欢乐今宵》提供笑话。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段子手」。
节目播出后,效果非常好,TVB索性单独为他新开一个喜剧节目。
许冠文和弟弟许冠杰搭档出演了《双星报喜》。
许冠文从每天发生的新闻和身边事中提取笑料。
这也是「许式市民喜剧」最早的雏形。
因为要顾及收视率,许冠文必须确保写下的台词没有一个字是废话。
台词既要有深度,还要有严密的逻辑。
如此才能牢牢吸引观众。
在《双星报喜》这段时间的喜剧编写训练,为日后许冠文拍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鬼马双星》,正是脱胎于这个节目。
《双星报喜》每周播出一期。
许冠文逐渐累积起了知名度。
一年之后,许冠杰签约了嘉禾。
《双星报喜》只剩许冠文一人,节目只能中止。
没等许冠文失落太久,他的机会也来了。
三个月后,邵氏公司的李翰祥导演找到了许冠文。
请他出演《大军阀》中的庞大虎。
邵氏很看重这个项目。
邵逸夫亲自打电话给许冠文,让他别在意扮丑:
「机会只有一次,头发长得很快。」
许冠文也有偶像包袱,但还是接下了这个片约。
他剃光头发,贴上胡子,登上了大银幕。
《大军阀》上映后打破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
许冠文也因此一炮而红。
此后他又和李翰祥导演接连合作了《声色犬马》《一乐也》《丑闻》多部影片。
也正是在李翰祥导演的影响下,许冠文决心自己当导演。
两年后,他拍出了《鬼马双星》。
这才有了后来载入香港影史的「许氏喜剧」。
许冠文一直很感念李翰祥的知遇之恩。
多年之后再提起,他总是说,我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李翰祥导演。
而最初拍电影的动力,也来自于李翰祥导演。
从李翰祥身上,许冠文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
「电影原来可以影响世界。那拍电影跟当总统是没有区别的。」
除了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身为一名创作者,许冠文的伟大之处还在于:
他虽并非科班出身,却集「编导演」于一身。
对创作者来说,这是既甜蜜又痛苦的事。
甜蜜之处,许冠文拥有对一部电影的主导权。
确保每部电影都烙上「许氏喜剧」的印记。
痛苦之处,他需要权衡和考虑的事情太多。
许冠文说每一部电影的诞生,都是跟自己死磕的结果。
因为在每次创作中,他都会分裂出三个人——
演员,编剧和导演。
有时候可能剧本写得很满意,也有一些拍摄上的巧思。
但那种感觉他作为演员演不出来,也就耽搁了。
就算最终能将三个身份全部协调好。
许冠文还有第四个身份:老板。
他也要为此考虑市场的效应。
再加上许冠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他不愿意重复自己,更不愿将就和妥协。
这也是为什么自1992年之后,许冠文就再也没有导演过电影。
其中固然有周星驰「无厘头喜剧」对市场挤压的原因。
更重要的还是许冠文没有再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剧本。
其实,许冠文作为演员,也完全可以驾驭各种类型的角色。
《赌神》《秋天的童话》《跛豪》原定主演都是他。
但他拒绝了邀约,始终专注于喜剧创作。
他曾说过:「我一定工作到死去的那一天。」
虽然自己不再执导筒,但许冠文从不吝啬提携后辈。
与高志森,张之亮等导演合作,缔造了《鸡同鸭讲》《抢钱夫妻》等等叫好又叫座的喜剧经典。
2006年,他还出演了大家熟悉的《宝贝计划》。
「包租公」这个角色延续了「许氏喜剧」时期的贪财抠门人设,演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
2016年,他主演了电影《一路顺风》。
这种黑色喜剧与许冠文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
因为故事足够吸引他,所以时隔多年毅然再次出山。
在淡出影坛期间,许冠文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喜剧模式。
他在红馆举办了万人级别的栋笃笑。
许冠文认为栋笃笑要筹备十年,一部电影也要筹备十年。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
正因为喜剧演员对世界的想法是悲观的。
所以他们对痛苦更加敏感。
喜剧演员着眼于痛苦,并且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其他人带来欢乐:
「笑不笑是一回事,引人发笑是最伟大的。」
这份伟大的事业事业,许冠文干了一辈子。
他是真正的「喜剧之王」。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