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未来谋发展、为市民福祉做实事”,这一次我们的故事,很香港!
上周日,系列纪录片《香港,我们的故事》首播,“大视野、小切口、真感情”,跟踪纪实的手法和新闻洞察的眼光,让大家看到了香港社会和市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工作场景。
今晚(9月11日)21:25节目聚焦“爱国港湾”,多重维度讲述在香港那些贡献社会、对国家和香港有信心、愿意奉献自己力量的故事。
“我们都没有松懈过,
时时刻刻都处于战斗状态”
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作为忙碌在抗疫第一线的香港公务员之一,卢广祥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全港疫苗站的设置。
中山纪念公园体育场,是全港规模最大的疫苗接种站,有22个接种站,卢广祥要对各个疫苗站实地进行监督巡视,同时调配各方面资源,确保疫苗站的顺利运行。
开站第一天,已经打针超过3000剂,由于接种人数众多,不少疫苗站的压力很大,除了常设疫苗站,还在全港各居民集中点开设流动疫苗站,方便当地居民及时施打疫苗。
“我们都没有松懈过,时时刻刻都处于战斗状态。”卢广祥希望通过优化疫苗站的服务,最大程度保障市民们的健康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民生无小事,
每一件小事我都很上心”
香港新界最北部的打鼓岭乡,地处乡郊且居住的多是长者,不知道外面疫情严重,乡事委员会除了组织接种疫苗外,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好防疫宣传,并为基层民众派发防疫物资。由于基建滞后和市区比起来,派抗疫包要多用三四天时间。
接种疫苗也并不太方便,新当选的立法会议员陈月明,是打鼓岭原住民的后代,为本乡争取到了一天的疫苗接种站服务。
陈月明英国留学后回到家乡,从村民代表做起为民众服务,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乡事委员会主席。“其实民生无小事,每一件小事我都很上心”。
“要帮助基层儿童和新移民儿童,
用最便宜的价钱学才艺”
除公务部门外,非政府组织也在城市运转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家园协会,成立于2010年的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宗旨之一是帮助新来港人士融入这座城市。
十几年前新来港的廖群老师在协会的帮助下,顺利度过生活与事业的低谷期,在香港重新开始她的艺术教育事业。
“要帮助基层的儿童和一些新移民儿童,让他们用最便宜的价钱学到才艺,这也是我一直的宗旨和初心。”
如今,廖老师同样也协助更多其他来港的人士适应新生活。作为协会的一员,廖群特意带着她的学生们,也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做贡献,在金紫荆广场录制乐曲,为抗疫宣传片服务。
我把自己定位为
一个会说广东话的“港漂”
新晋立法会议员洪雯是一名新香港人,也是立法会的新生力量。
她从小在贵州出生长大,后来到上海念大学,大约20年前来到香港,在港大完成博士学位后就留在了香港,一直从事研究工作。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会说广东话的“港漂”吧。我们对香港有很深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渴望为这个地方做点什么,我们能够给立法会带来新的元素、新的思维,打开新的局面。”
作为香港三大青年团体之一华菁会的秘书长,洪雯在当选立法会议员后,也有意识地更多接触市民,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愿望希望将他们的声音带到议事堂。“我觉得香港到了一个时候,做事的时候到来了”。
四月中旬,香港第五波疫情缓和下来,市民生活终于恢复正常。疫情后的第一次立法会全体会议期间,洪雯专门到立法会大楼图书馆查阅资料,她关于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的议案获得通过。
“令小朋友明白自己的身份、
明白自己的根,是老师的使命”
疫情让位于九龙大角咀的鲜鱼行学校在三月就放暑假了。在离复课还有半个月的时候,校长施志劲和同事们准备着分配给学生们的物资。
鲜鱼行学校,最早期是收渔民子弟为主,后来逐渐就变成一间津贴学校,这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基层家庭,因此学校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社会捐赠的物资。
但鲜鱼行学校的真正出名,是因为它在全港率先开设了国民教育课程,这成为2012年的大新闻。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特别是老师都有责任去做这件事,在我们的课程当中去渗透这种意识,让小朋友除了学习知识以外也知道自己的根,知道自己的文化底蕴是什么。”
施校长曾带领学生,到驻港解放军部队军营,学习了正规的升旗流程和礼仪,即使没有学生返学,施校长仍然坚持每个星期在天台升起国旗,让五星红旗一直在学校上空飘扬。
“其实这是一个价值观的培育,令他们明白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根,这才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责任”。
今晚(9月11日)21:25深圳卫视《香港,我们的故事》,记录真实香港的不平凡故事,见证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情感蔓延。爱国爱港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核心价值,守护着这片港湾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里程。
深圳卫视《香港,我们的故事》
每周日21:25
记录真实香港的不平凡故事
感受香港的向阳而生
逐理想而行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