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服务器

上海深圳急了、香港也坐不住了,新一轮“肉搏战”青岛有几成胜算?

  【青岛广电·回澜听涛·9月11日讯】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掐尖战”正愈演愈烈。

  4月,深圳人才政策转向,重点聚焦“高精尖”人才,杰出人才奖励补贴标准最高调整为600万;

  6月,向来不好落户的上海接连两次放低门槛,对名校留学生、在沪应届硕士生大开绿灯;

  就连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汇聚了金融、法律、科技等多方面人才的香港都在多个场合表示要面向全球“抢人才”。

  “人才焦虑”经由头部城市继续放大:人口增量的迟滞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增量,人才“肉搏战”更卷了。

  “战势”升级,青岛的“增量”逻辑也在应时而变。

  5月,《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出炉,10条40款定下惠才聚才的大框架;

  9月1日,青岛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等六部门印发《青岛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办法》,提出将每5年评选一次优秀企业家,最高给予200万元奖励。

  9月6日,青岛召开发布会,发布全国首部海洋人才政策《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暂行)》,“发放一次性津贴30万”随即成为热搜高亮词条。

  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的思路: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高端人才是“刚需”。要让智力支撑匹配城市能级提升,青岛必须精准掐尖、差异化牵引,让高端人才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01 ; ; ;

  诸城之争

   ; ; ;

  今年上半年,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一条新政引得众城皆震:对符合要求的人才免征超过15%的个人所得税负部分。

  按照最新个人所得税表,个人年收入超过96万人民币的部分要征收高达45%的税款。也就是说这条“15%个税封顶”的政策精准锚定了能拿到高收入的顶尖人才。

  也正是这个“杀手锏”让大家意识到,战局又变了。

  纵观新一轮人才“肉搏战”,各个城市在政策诉求上高度趋同:要高校毕业生、要专业技能人才、要更高层次人才。但与此同时,鉴于自身发展定位不同,各城“抢人”的目标群体又各有侧重:

  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要的是一流高校毕业生以及聚焦城市发展急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换言之就是“掐尖”。如上海近年来倾心打造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就是要主动发现、精准对接,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

  像青岛、武汉、杭州、成都等快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则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主要吸纳群体,在落户、住房、创业优惠政策上进行不同程度“让利”的同时,兼顾争取高层次人才的引入。

  为什么都热衷于“掐尖”?

  高端人才对城市核心竞争力贡献大,就是体现在他们进行的科研活动、引领的创新活动可以带来更多“人无我有”的先发优势、更长远持久的高收益、高利益,且这些领先一旦生发于初始阶段就很难被其他城市模仿超越。而优质资源就这么多,下手晚了就是输了。

  02 ; ; ;

  细分赛道做增量

   ; ; ;

  在众多人才集聚赛道中,海洋是青岛的优选项。

  海洋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此也拉开了一场沿海强市的竞逐赛——上海、宁波、青岛、深圳、天津等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于青岛而言,无论是争夺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还是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做好经略海洋文章,都需要汇集大量的海洋创新资源,而这其中最核心的正是人才。

  这也恰恰是与其他竞争者相比,青岛最具优势的资源禀赋。

  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知名海洋创新平台,同时在海洋领域集聚了全国30%的院士,全国30%-40%的海洋领域科研力量,目前正计划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推进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等。

  可要强者恒强,不能止步于此。

  今年4月,深圳海洋大学正式获批,计划于今年开始培养学生,这被外界视为“海洋人才战”的信号枪。青岛动作紧跟而上,5月青岛《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出炉,其中对海洋急需领域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如海洋领域急需紧缺专业的博士、硕士,按照每人每月1500 元、1200元标准给予住房补贴,分别高于其他领域博士、硕士25%和50%。

  3个月后,《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暂行)》发布,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结合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率全国之先进行了创新探索,激励全市海洋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深圳急了、<a href=香港也坐不住了,新一轮“肉搏战”青岛有几成胜算?”/>

  值得注意的是,重奖激励的人才不仅仅包括科创型人才,同样还有符合现代海洋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就是说,产业链和创新链、人才链要进一步深度融合。

  截至2021年,青岛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已突破30%。想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排头兵”,海洋人才战青岛志在必得。

  03 ; ; ;

  青岛之变

   ; ; ;

  这样的攻“尖”战同样发生在其他实业领域。

  例如《青岛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办法》,以城市之名重奖卓越企业家,一方面这是着眼于现下实体经济振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切召唤领跑的“带头人”;另一方面也是以此为媒,擦亮青岛“创新创业”的城市名片,提升“近悦远来”的人才吸引力——只要是人才,这里就有最大的诚意。

  如果只考虑人口数量,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山东的龙头,青岛自然不需要慌。截至2021年末,青岛常驻总人口1025.67万人,增量位于全国第四,且在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年均增人13.9万余的正向递增轨迹。

  但是拼人才,青岛颇有紧迫感。

  一座城市不管发展什么产业,有什么区位功能和比较优势,考核它的竞争力就是考核它创造财富的真实能力。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资源中,“人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之所以“稀缺”恰恰体现在无法平均分配,不抢、不争取,好资源就是别人的。

  近年来,青岛针对这份优质资源一直动作频频,不断与城市能级跃迁相辅相成、正向匹配——

  《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青岛菁英工程”的意见》、《青岛市“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青岛市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组合拳持续优化升级。

  而为加快推进政策集成优化、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今年4月青岛以最高规格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随后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围绕扩大基数、高端引领、凸显特色、赋能发展四方面,共制定了十项子计划,被称为聚才惠才的“黄金政策”。

  接续发力,终有所成。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57 万,稳居全省第一。其中,上半年新引进青年人才4.35万人——硕博研究生2567人,本专大学生4.1万人;在青高校大学生留青率 38.4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

  随着人才战逐步升级,人才的阶梯性储备、高精尖占比也成了新一轮角力的焦点。青岛,已就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香港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香港服务器网联系。

[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